我家里有一个变形金刚,可以从一个汽车变成以金刚。我反复的玩它,从抓耳挠腮的琢磨卡位,反复的尝试,到一次次的听到咔哒一声的契合,多次咔哒后,完成一个转换。完成了是最大的奖励,而其中的每次的咔哒声都是一次小奖励,告诉我,你做对了。一次次的重组,达成了一个新形象的完成。
虽然看起来场景转换的有点陡,但是我真的觉得,读书就像从汽车到金刚,也是一个重组过程。只不过是概念的重组:从作者的思维模型上,掰下来一个个的零件,然后用这个零件,组装到自己的思维模型中。
你拿到了一本书,难就难在,你看到的是一本书,背后是作者的思维模型,你无法直接得到思维模型,而只能通过书籍间接的得到它。并且,你只能把书分解成一个个的概念,然后重组到你的模型中。
每一次契合,就是一个思维和彼端的一次验证,两个零件重装时发出了咔哒的声音,这是对你的奖励,此时你和作者心灵相通,所谓灵犀一刻,所以眼前一亮。
每一次卡不上,都是一个思维的碰撞,都是昏暗难辨,都是眼前一黑:)。怎么也契合不了,然后,你会发出一个疑问,幸好有互联网,你可以在同一本下找到同道,它们或者作者应对你的疑问,可能是我的本意是你得换个方向,或者其实你误会了,它两个不是要转配一起的。当然也有可能需求说,我这个得放考虑的不对,是一个bug,我重新弄。当几次反馈下来后,你每一个零件都可以发出咔哒声,那么你就知道,我理解透彻了。
这个过程和吃东西是类似的,拿到食品,它的背后是营养成分,可是你无法直接得到营养成分,而需要把食物变成小块,消化,吸收,进入自己的身体体系,变成自己的细胞和器官的一个构成。
完成了一本书的阅读和理解,其实也完成了自己的思维模型的构建,修补,日臻完备,可以更好的适应和吸收未知的模型。于是,有人说,你是一个有自己知识体系和框架的人。
再一次,理解和分享这样的抽象的思维过程,请有趣的。